首页 > 农村文化 > 民俗文化 >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日吃什么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日吃什么

发布于:2018-02-23 19:40:11 民俗文化 阅读:

寒食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其民俗内容主要有禁火寒食和祭奠二项。

禁火起源于古人对天上重要星宿“大火”的崇拜,也有人认为禁火寒食是古代刀耕火种时代出于防火而保护森林的目的。禁火寒食和祭奠两大习俗,周代已有,但那时并未固定日期,禁火寒食与清明祭扫也无多少关系。汉末,蔡邕的《琴操》将禁火之俗与传说中介子推被焚之事联系在一起,但禁火日期说是在五月五日。魏晋之时,始将禁火寒食定在清明前一两日。

直至隋唐,禁火寒食和清明祭奠才形成俗例并见之于官方文书,《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年(732年)敕云:“寒食上墓,礼无经文,近代相沿,寝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此后,寒食、祭扫坟墓就与清明合而为一了。清明节正是大地春动的时节,故此节虽起始于祭祀先人,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复合有游乐的内容。《东京梦华录》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野如市,人们游玩于田野园圃之间至暮而归。

这种郊游活动,后来便被称为“踏青”,含有一冬蜷缩,春动出外,舒展身手,振奋精神的意思。同时古代又在清明节汇聚了插柳植树的活动。至于清明戴柳免虿(折)毒的说法,则反映了这一节日也包含有驱灾内容的印记。作为综合性质的节日,还增加了竞技游艺的内容。现代人也视清明节为外出旅游的最佳季节。

请新火是解决寒食后的问题,那么寒食日吃什么呢?

《荆楚岁时记》说:“寒食三日为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又载:“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这些都是古代寒良节专用的传统冷食。在寒食节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粳饭”,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杨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稿》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

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枣泥或豆沙。把新芦叶垫在蒸笼底,再放入青团子蒸熟,出笼时,一个个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也用它应令尝新。

有的寒食节的主要食品千篇一律,基本上是“清明果”,俗称“黄蒿包”。寒食节前,家家户户采来黄蒿(有的地方用艾蒿)洗净晒干春碎,然后用糯米掺进一些早米浸透后舂成粉,糯米和早米的比例应视糯米糍不糍而定,一般为7:3、8:2和9:1,如果糯米不糍,也可以不掺早米。做“黄蒿包”时,用舂碎了的黄蒿掺人糯米粉中,加入开水拌和搓匀后,再经过摘、揉、拍、人馅、包合等几道程序,放进垫有芭蕉树叶或箬叶的笼子里蒸熟,出笼时,一个个翠黄发亮,香味扑鼻,令人垂涎。

中国“黄蒿包”的馅料多为新鲜毛竹笋炒新鲜猪肉或腊肉,还要加入辣粉等佐料,具有香、鲜、辣、脆等特点,是大多数人都十分喜欢吃的食品,热食、冷食均可。还有一部分农家用的馅是当地或自己家中加工制作的新鲜豆干,也有部分人用自己腌制的酸腌菜和猪肉笋衣,具体根据各人所喜欢的口味来选择。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黄蒿包”不仅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十分突出,也是其长盛不衰的原因。至今,“黄蒿包”依然是中国寒衣节的主食品和清明节祭祀先人的主食之一,也是中国地方小吃受到人们欢迎的时令食品。

现在,寒食节已没有什么人再去禁火了,介子推在今人的脑海中已经渐渐地淡忘和模糊。但是,在我们中国.仍然有很多人知道,“黄蒿包”尽管吃在清明,却是寒食的节俗。寒食和清明实在时隔极近,很多人很容易将这两个节日联系在一起,甚至合二而一,不分子丑寅卯了。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2345678@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寒食节寒食

相关文章